近几年,北京的阴霾天气越来越多,这一切都缘于PM2.5。当地的朋友说,北京流行的一句话是,“环保基本靠风”。只要不刮风,北京的上空立刻就像被一个灰色的“锅盖”罩住。PM2.5这个词,也成了近两年的一个流行词汇。也因为PM2.5,一位叫潘石屹的地产商人成了著名的环保分子——他每天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布空气中的PM2.5数据,他因此还被人戏称为“民间环保部长”。
人们对潘石屹的戏称,恰恰反应出民众对过去几年中国环保部门不作为的不满。2008年,中国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随着地位的提高,人们期望环保部能提升制度化建设,加强监管和问责,在环保上有所作为。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中国的环保部门日益保守和官僚化,越来越丧失活力,离公众的期望也越来越远了。之前曾推行的行之有效的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政策不见踪影;具有前瞻性的绿色经济政策,也随着四万亿的推出无疾而终。
对于中国当下的环保形势,官方的说法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中国多次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化工污染、水体污染的事件。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蔬菜、看到的景象、听到的描述,可以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几大水系,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没有不被污染的,而且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中国正在品尝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路径所种下的恶果,承受着大自然的报复。
中国环保事件频频发生,但公众难得见到环保部门出来问责,一些恶性环保事件最终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公众逐渐失去耐心和信任,最终导致了今年发生的一系列由环境问题所引起的什邡、启东、宁波等地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很多地方的环保官员们都说很怀念早些年的“环保风暴”。借着“风暴”的东风,环保部门既受重视,环保工作也好开展,执法力度也会强硬很多。
人们为什么会怀念环保风暴?我认为,这种风暴式的环境治理方式,在特定的情况下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最终难以制度化地解决问题。不过,我想,人们怀念的不是“环保风暴”,而是怀念“风暴”中那种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就拿这几年广受关注的PM2.5事件来说,中国环保部门只是在舆论和众多像潘石屹这样的环保人士的压力下,才被动地采取措施,可见执行力之羸弱。
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提到新的高度,并创造性地提出“美丽中国”的愿景,让公众看到了领导层对环境的重视。
强调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并不是说明中国环保做得好,恰恰是因为做得不好,甚至做得很糟。千万不要错把愿景当现实,躺在“美丽中国”的愿景上喊口号。关键的问题在于,面对环境恶化,要找到一个能制度化地保护环境的治理路径。
环保善政要避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情况,这其中关键的问题还是要靠执行力。最近中共新任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了“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作为环境监管部门,环保部必须真抓实干,不能再一次让公众失望。否则,“美丽中国”恐怕又成了概念和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