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在与人谈论三江平原的开发时,黑龙江省的一位官员对他说,眼下的三江平原都种上了水稻,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但很多环境学者认为破坏了湿地,破坏了环境。
这位官员反问说,几千年前,长三角不也是湿地吗?但经过人类的开发,如今长三角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人杰地灵,人与自然不是很和谐吗?
“这给我们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日前的“2012全国环保局长论坛”上,王玉庆说,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怎样才叫“和谐”?这方面的讨论并不多,也不够深入。
王玉庆说,实践要求不仅从哲学意义上论述“和谐”,更需要从科学体系和技术层面上说明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和谐不代表没有矛盾,如何通过解决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们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课题。
这些年,有关水电的争论在社会上一直持续不断。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王玉庆说,其实,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条件的一切努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道这种努力会恶化生存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但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或局部人群和地区的利益而依然为之;另一种是人们并不了解这些努力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到底是祸还是福、是利还是弊,或者兼而有之。
在论坛上,王玉庆还谈到了另一种困惑。“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护优先”。如何在现实中理解并执行是个难题。
“一是海南要建国际旅游岛,岛屿的生态承载能力到底行不行?二是海洋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廖正伟觉得环保压力不轻。
上海市环保局党委副书记姜南也有自己的困惑。无论是城市空气质量,还是饮水质量,都有赖区域间的协同,“既要人努力,又要天帮忙”。区域间的联防联控如何做好?还是一个大课题。
让环保官员们感到比较困惑的是,目前,环保主要靠行政手段来推动,经济、市场手段与环保的衔接远远不够,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太少。绿色GDP核算前些年由于统计部门的退出,不了了之;绿色信贷在一些地方举步维艰。
生态补偿在一个省域内还好办,但出了省界就没法办了,这是一直困扰环保部门的事。河流水污染的纠纷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而许多环境问题都需要在一个大的空间格局中去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