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各大车企都会对零部件企业发送“年降”比例,这几乎已经成了汽车制造行业的惯例,从2%-3%的幅度,到15%、20%,甚至30%。据北京中科创新了解,具体的年降幅度终于还是要看零部件供应商怎么跟主机厂谈,拥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以及主机厂很难找到可替代的供应商,面对“年降”时有更强的议价能力。比如零部件表面处理行业,如果别的供应商在环保压力下不能开工,拥有环保表面处理技术的供应商就能争取到更多的议价主动权。 汽车行业与其他制造行业不一样,整个产业链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替代的。在主机厂找不到可替代的前提下,主机厂在提出年降时,也会综合考虑一下供货链的完整性。最终会降多少,其实是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相互博弈的一个过程。

“年降”对与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来说,影响不是很大。首先因为客户比较多,在车市寒冬下,销量依然逆势上涨。另外,由于是一级供应商,主机厂给他们降价,同样他们也会给下面的供应商降价,将“降价”的压力一层一层传递或分担下去,但不会全压给下面的供应商,具体会压多少压哪一家,这个会有一个综合的评判和分析,但肯定不会让下游的供应商活不下去。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制造业从利润到成本都已经非常透明了,供应商究竟能承受多少,降价以后还能不能活下来,虽然不能说有一个很明确的数字,但是心里都有一个底。 目前原材料在上涨、人力成本在上涨、环保压力也在增大、环保成本也在增长,很多污染大的小零部件企业和表面处理企业都被关停了。在北京中科创新看来,没办法替代的零部件供应商活下来的能力会更强一些,而那些可替代的供应商可能会被压价的比较厉害。零部件企业如果有核心技术,或者技术专利,甚至可以要求涨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