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有着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 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处于对等的地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人应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人类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人类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着发展的脚步能走多远。进入新世纪以来,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矛盾凸显,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两高一资”企业比例较高,造成一些地区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超越和摒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使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必须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放到国家发展全局考虑,通过开源节流、节约集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保护优先,既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直是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一些地区曾经不顾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导致水体或土壤严重污染,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等。当前,急需贯彻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自然保护与合理利用及开发、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开发建设活动的约束条件,严格环境准入,控制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的敏感区域,必须加强保护,建立长效机制。 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能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很多地方对自然生态的索取大大超出了其承受能力,以致自然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严重失衡。利用自然能力恢复是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做法。大自然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可以依靠自然本身力量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近几年来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其本质就是让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经过几年实践,许多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应该总结推广这一经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要实现两个目标,今后GDP年均增速仍要达到7.1%左右,这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只有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等结合起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确保实现发展目标。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全党未来的奋斗目标。 从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其他4项建设赖以承载的基础。这一战略布局的深化,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应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比如,经济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如果其他几个方面跟不上,特别是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跟不上,就会造成短板效应,制约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固有发展理念的束缚,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措施并没有被完全贯彻执行,在一些地方,甚至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如何让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伴随良好的生态?这就要靠生态文明建设。当生态文明成为发展的导向,传统的发展理念、模式、制度、方法,都应当也必须在生态文明的要求下进行调整,应当用生态文明的标准来重新衡量和评价。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当前,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也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关键和基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化和创新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坚持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也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当前,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已经明确,任务已经确定。全国环保系统应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勇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要全力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切实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研究出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除了物质的丰富之外,还应包括拥有绿色家园、健康生活。党的十八大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的现实难题,而且将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崛起。 美丽中国,天蓝、地绿、水净,未来一定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