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创新了解到,6月17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南省开展督察“回头看”时,收到投诉称,一家本应停产两年多的煤矿企业仍在违法排污。督察组检查发现,该企业曾收到环保部门33张罚单,但因多种原因,始终未曾整改。 33张罚单事件所透露的,也许并不是一两个执法者的权力任性,而是一次对基层公共环境治理中系统性风险的预警。 据报道,面对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地方没有真重视,放任企业以停产应对群众投诉,敷衍整改;面对恢复生产且屡罚不改,不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乱象背后,几乎都对应着基层权力的滥觞与乱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企业,不堪表率不说,肆意违法生产,以停产躲避督察、以审批流程过长为由逃避治污改造。

对此,督察组总结得也不客气——33张罚单看似不少,但主要以督办通知为主;面对企业屡查屡犯,没有充分运用查封扣押、按日计罚等执法手段,直至这次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才下决心解决问题。问题是,类似的“大企业大污染”问题,要多少督察组才能手到擒来地解决? 33张罚单“罚”不来一次整改,这说明,环境问题的整改,大多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在短期利益面前、在少数基层实践,几乎还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一个常识越发清晰:生态环保观念的转变,并非三五年可以扭转。 金属表面处理行业历来是环境整改的重点监察对象之一,目前也存在敷衍整改、表面整改的乱象。传统电镀企业能否从33张罚单中得到警示,以环保表面处理技术实现转型,还需看企业决策者是否具备市场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