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被环保部“传唤”,是熟悉了流程,还是习以为常?环保部约谈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只是教育批评。似乎对当地官员升迁没有任何影响。曾有位地方政府表示,地方不怕“约谈”,有点害怕的是“限批”,因为一旦“限批”,就意味着新上项目进度会受阻。然而即便是“限批”,也未必就是雷打不动的限制。所以,当地官员对“约谈”持忽近忽慢心态。 7月10日环保部最新消息称,河北省衡水市、河南省荥阳市、山东省淄博市,以及山西省长治高新区等地方政府负责人因大气治理不力被环保部约谈。这也是今年以来环保部第三次公开约谈京津冀治霾拖后腿的城市。此前,环保部曾多次约谈爆表的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的4市。在第三次约谈工作中,环保部发现河北省衡水有弄虚作假行为。据报道,6月1日,衡水市上报环保部称,有17家问题企业完成了整改,但环保部巡查发现,实际完成整改的仅4家。然而,在环保部实际调查中,当地政府明显“忽悠”了环保部。对环保部门约谈的懈怠,也表明我国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模糊。

在此次约谈政府工作时,环保部称对存在环境污染地方要积极进行约谈,督促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机制,确保责任压实到位,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明确指出,对环境慢治理地方,实行环保失职责任追究。 雾霾是形成环境污染一重要因素。雾霾形成主要原因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废气、汽车尾气等因素。当然,首屈一指的还是工业污染。众所周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存在,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不可否认,它们曾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一起又一起水体、空气、土壤污染事件,使这种“顾头不顾尾”的落后发展方式的弊端暴露无遗。彻底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和方式,坚决向“污染经济”说“不”,已经刻不容缓。 地方政府要发展,但政绩不该裹挟“被污染”的GDP。我们应该对于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GDP,敢于说不。我们搞建设、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人民不幸福,发展了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即使有人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我们更应该明白,发展不是不计代价,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最后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在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方面,我们需要最严谨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更需要最严格的执法,坚决做到不换发展思路就换人,毁了生态环境追究人。用制度管人,按法治办事,才能规范大家的行为,促使全社会拒绝污染,共同呵护美丽中国,共同追逐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