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经常教育我们为人处世要善良为本。但走向社会,我们往往会身不由己。因为社会的世态炎凉,我们与人交往产生了畏惧心理。曾几何时,我们内心都是煎熬的。不是与父母教导的思想南辕北辙,更多的是我们学会了伪装自己,压抑最真实的自己。这大概就是,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寓意。 我和大家一样讨厌“痛恨”两字,对我们来说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文字,但是它的“杀伤力”却力大无穷。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就会产生愤恨心理。但,若非不可挽救,愿我们都能心朝大海,豁达无边。谁都被生活欺骗过,但我们更痛恨那些“道德婊”。 近日,一则保姆纵火案成了舆论的众矢之的。当现实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搬到大众眼前时,不禁引起哗然。6月22日,昔日幸福美满的一家人,被享受着锦衣玉食,拥有月薪7500,买菜车接车送,享有独立卧室,卫生间的保姆毁于一旦。在这场悲剧中,一个年轻妈妈和三个稚嫩孩子成了无辜受害者。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你无法直视的,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民间有句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时候,对那些处于弱势群体来说,善良成了他们行恶的资本。这就是所谓的天使在微笑,无奈魔鬼在人间。保姆纵火案中,主人公对保姆的善良,让她当成理所当然,应该赐予他们处于社会底层人群的恩惠。当他们对恩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时,如果不能被满足,他们会不择手段,最终走向不归路。这种畸形心理根源于"感恩的边际效应"和“失败者的愤恨”。其实,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决定一个人是否懂得感恩,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格局。显然,案件中的保姆也就是我们口中所痛恨的“道德婊”。保姆作为社会底层的典型群体,更应引进社会大众的关注。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也不能因此报复帮助过我们的恩人。穷人的劣根性,不能在我们身上生根发芽。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过这样的话: 我年纪大了,你起来给我让个座,年轻人要懂得尊老爱幼; 你现在赚大钱啦,借我点钱你不会不答应吧; 我最近真的太惨了,借你的钱我就不还了啊; 你反正开车的,顺便送我回家吧; 曾经有位上海大学教授说过,现在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来源于有那么一拨人,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道德”“善良”的名义去强迫别人,来达成自己的私欲。这种人,只能被人们嗤之以鼻。曾轰动一时的天津塘沽爆炸事故牵动万人心,娱乐圈众明星纷纷发微博为天津和救援人员祈福。这时,一些“道德婊”便蜂拥而上。微博喊话马云,首富应该捐1个亿,“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马云被逼捐款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仇富心理。其实,名人捐款,捐了是情分,不捐是本分。人家没必要,为你的厚脸强迫买单。 现实生活中,道德绑架实例数不胜数。有时候我们的举手之劳是谦词,不是你用来道德绑架我的说辞。比如,听说你会ps,那你帮我设计一张图片呗;听说你有张健身卡,反正你也不常去,借我用下呗;听说你文笔不错,帮我写篇论文呗………因为你会,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你必须仗义帮助我。而且因为是举手之劳,所以帮完之后我不需要说感谢。这样的“道德”,实在廉价到可笑。因为我们认识,所以你有了困难,我必须慷慨相助。如果不能满足你的要求,你就会减弱对我的感恩之心,忘掉过去我对你所有的好。格局低的人,往往会轻易产生这些偏激行为。 懂得尊重,是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正如尼采所说,迫使人们遵从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道德是用来约束有错的人,不是用来禁锢无辜的人。制定自己的准则,绑架别人的道德,这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社会是一个公共场所,我们生活在这个圈子里,都要遵守公众法则约束。 愿那些善良的人们,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