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环保部通报在河北廊坊、天津两地发现超级渗坑,场面触目惊心,令人汗颜。当然,这次超级水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每出现一次环境污染,都会引起民众公愤。环境污染背后,人民利益受到侵害。“污水渗坑”表面看似是一件最平常不过因废水排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但是它的危害像毒瘤一样,最后坑害的还是人民大众。 两地废水渗坑被曝光后,环保部对渗坑污染问题实行挂牌督办。近两年,国家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机率极高。在这些环境污染背后,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在国家积极号召下,打好蓝天保卫战,需要政府的主导、企业的主动以及全民的共同参与。当人们在谴责造成 “污水渗坑”的罪魁祸首时,环保部又发现山西两化工厂偷排废水,导致出现大面积渗坑。虽有前车之鉴,但悲剧再次展现在大众面前。近期内,连续出现两次“污水渗坑”,并不是偶然事件。环保部在对河北、天津两地进行检查时发现,当地“污水渗坑”除了有历史遗留问题外,工厂肆无忌惮排放废水也是主要原因。此次环保部在山西发现“污水渗坑”,主要也是工厂偷排废水所致。今天的“超级污水渗坑”不能轻佻的归于历史遗留问题。显然,这次“污水渗坑”是环境污染的再次反弹。两次出现同样环境污染,再一次证明了“先污染、后治理”这一观点存在的诟病。无论任何企业,必须在国家允许范围内进行生产,切忌只顾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环境保护。

据相关专家介绍,一般工业废水比生活污水要难治理,而渗坑的治理则难上加难,耗资也更巨大,对土地的修复很难。“渗坑就难了,连污染的土壤都要治理,那就难度大了”。 污染环境者留下满目疮痍的土地,这也为国家、人民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了严重伤害。企业废水排放严重污染环境违背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规律。规律摆在这、而废水渗坑也摆在这,每当遇到污染事件,都会出现“治理态度不坚决”“治污能力不足”的声音。甚至有人建议国家应加大财政支出治污,通过多次血的教训,证明这是一个伪命题。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一开始就拒绝污染企业。但地方经济发展中会遇到的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涉及到就业和稳定,必然有“隐形保护伞”和“既得利益共同体”的掣肘与钳制。治污之难,实际折射的就是企业转型之困。如今一些高污染企业(电镀厂)面临关停并转局面,如何化解这一矛盾?企业只有接产先进环保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才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北京中科创新以环保创新技术,成功帮助上千名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有时候,成功只需要一个机遇。相信,遇到中科创新,是你创造奇迹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