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至6月1日是环境保护部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的第7周,也是第四轮次强化督查的第1周。据统计,该周23个督查组共检查了2459家企业(单位),发现1954家企业存在各类环境问题。其中,存在问题企业中,“散乱污”企业占有一定比重。督查组在山东省德州市检查发现,该村聚集了30余家的家具加工、喷漆“散乱污”加工点,均未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在最近一次督查中,山东污染企业仍是祸害环境的罪魁祸首。 从每次环保督查结果来看,山东省似乎每次都被环保部抓住把柄。作为高污染重灾区的京津冀区域,对山东省环境污染企业也是“佩服不已”。山东省加大对当地环境治理力度,是依据当今现有趋势,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政策。其实,环保部在对山东进行环保督查时,查封扣押了山东多地污染企业。在今年3月份,山东一公司无组织废气排放,严重污染环境,被环保部挂牌督办;5月份,环保部在督查山东时,发现当地一些石材加工厂、涂料厂、电镀厂存在严重污染环境行为,经调查核实后,环保部对其进行了依法制裁;就在上个月末,环保部在对大气污染强化督查中发现,问题企业有103家,企业集群14个,被通报企业占被督查企业总数的3.8%,以玻璃、化工、板材、电镀、挂车生产、胶合板生产、塑料颗粒加工、石材加工等行业的小型企业为主。这些污染企业,显然已成为环境污染重要原因。连续几个月内,山东省屡次被环保部通报批评。山东环保部门在做好宏观调控同时,引导企业走改革创新道路也责无旁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三令五申强调要“向污染宣战”,环保形势如此严峻,却依然有些企业对国家重拳出击的环保政策力度及对环保部门的监管无所畏惧。像被查处的污染企业都存在这一通病。新一轮的环保督查即将开展,污染企业若想长期生存发展,应该重新考虑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是继续我行我素还是整改创新,想必企业自身心中早有答案。 企业创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是污染企业转危为机的关键。任何企业生产都要遵守国家法律,不能与国家环保政策背道而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