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一年的京津冀“2+26”城市空气质量强化督查,对所有被检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当然,一些企业在环保督查前显得苍白无力。5月20日晚,环保部通报7起拒绝检查事件。环保部称,对拒绝依法查处的企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京津冀“2+26”城市空气质量强化督查启动一个多月来,环境污染企业不仅居高不下,更有甚者,阻扰环境执法人员工作的企业也不断剧增。企业公然拒绝环保人员执法,是无视?还是心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企业本身生产存在严重问题。据介绍,此次7起阻碍执法事件中,邯郸市3起,衡水市2起,石家庄市1起,焦作市1起。和此前发生在山东济南的企业强行扣留执法人员的情况不同,这7起事件中,被检查企业均采取了“拒不开门”的方式,拒绝检查。 企业拒绝检查不开门 5月13日,第三督查组发现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恒际木业厂房上方有扬尘,在依法进行检查时,该厂大门紧闭,院内工作人员听到敲门后迅速躲避,拒绝开门接受检查。 5月13日,第二十七督查组对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凯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现场检查时,工作人员拒绝开门接受检查。

5月15日,第十督查组对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河北双标紧固件制造有限公司进行检查时,该公司正在生产,该公司拒绝检查;当日,督查组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对双陵村建设路44号某加工厂检查时,该厂正在生产,拒绝执法人员现场检查。 5月16日,第八督查组在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对河北恒达新型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检查时,执法人员依法出示执法证后,该公司仍然拒绝开门接受检查。 5月18日,第十督查组在邯郸市冀南新区对台城乡东城基村昌盛塑料包装厂检查时,企业员工看到执法人员后,拒不开门接受检查,乡政府和当地环保部门人员到场后,企业仍然拒不开门接受检查。 5月18日,第八督查组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抽查河东办事处程庄组小加工企业时,该工厂正在生产,执法人员敲了20多分钟门,该厂也没有人开门,拒绝检查。 “散乱污”企业整治不力 据环保部称,5月19日,23个督查组共检查327家企业(单位),发现242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74.0%。就5月份前半个月的督查,环保部透露,23个督查组共检查4328家企业(单位),发现3016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69.7%。 环保部对督查情况背后,曝光了背后原因。究其原因,环保部透露5月前半个月发现3016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其中“散乱污”企业违法生产的就有1023家。可以看出,“散乱污”企业一直是污染环境的“心头大患”。这类企业就像埋在各地区的定时炸弹,如若操作不当,就会引起“环境爆炸”。环保部在检查督查时,发现部分城市确实还存在“散乱污”企业排查不细致、整治力度不够的问题。在发现这一问题后,环保部会进一步强化对治污主体的管理。各部门必须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政策,对污染环境个体追究刑事责任。 企业如何应对环保督查 “散乱污”企业多次成为环保督查重点对象。在强有力的督查下,这类企业并未望而却步。有些企业还顶风作案,无视国家法律。面对执法人员“拒不开门”的企业,大多数都是一些僵尸企业。所谓僵尸企业就是低产能、重污染、生产力落后、整体处于泡沫生产。比起客观因素,企业存有僵化思想更加致命。企业本身发展要在思想上重视,懂法、守法,及时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多学习先进技术,污染治理到位,平时环境管理跟上。企业在生产上,要善于转变,引进环保创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生产方式。这样就不会怕环保督察时出现问题,同时做到环保和项目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