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铬属于发展较晚的电镀工艺,虽然早在1854年就有人从三价格槽液中镀得金属铬,且在1856年又发明从三价格槽液中镀铬的工艺,但是直到本世纪20年代,镀铬工艺才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 镀铬工艺传到我国也较晚,有关镀铬知识的介绍和应用的记载大都是在30年代初期。1931年,英商在天津开办的华北电镀公司,在电镀工种中已包括镀铬,这是我国最早应用镀铬的记录,从此拉开镀铬工艺在中国遍地开花的序幕。

时至今天,镀铬工艺已经应用长达70多年,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金属电镀技术。镀铬层硬度高、耐磨、耐蚀并能长达保持表面光亮且工艺相对比较简单,但成本较高。长期以来,镀铬层除了作为装饰涂层外,还广泛作为机械零部件的耐磨和耐蚀涂层,还常用于用来修复破损部件。 就目前分类而言,镀铬有两种,一种是装饰铬,一种是硬铬。装饰性镀铬主要目的防止基体材料腐蚀和美化外观;一般作为组合镀层铜/镍/铬镀层的最后一层,一般镀层厚度在0.3-0.5um左右。镀硬铬又称镀耐磨铬,是一种功能性电镀。主要目的是利用金属铬的特性以提高机械零件的硬度、耐磨、耐蚀、耐温等物理化学性能。一般厚度在2-50um,用于零件的修复的厚度可达800-1000um。

镀硬铬工艺较为复杂,对于较复杂的零件的电镀硬铬需要从挂具的设计、辅助阳极的设计、镀前处理、工艺控制等方面精心设计,整个工艺流程对环境会造成极大的损害。北京中科创新科技发展中心就是以“环保创新科技、高精密环保电镀技术领导者”为企业定位,具有19年的环保金属表面处理经验,专门解决电镀污染,保证金属使用性能,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 更多环保替代电镀相关信息,请关注北京中科,原创文章链接:http://www.bjzkcx.net/shownews.asp?id=1554
相关新闻推荐:中科创新浅谈三价铬的电镀铬工艺弊端 |